此篇文章流传甚广, 其实里面没啥干货, 而且里面很多观点是有问题的. 这个文章在 golang-china 很早就讨论过了. 最近因为 Rust 1.0 和 1.1 的发布, 导致这个文章又出来毒害读者. 所以写了这篇反驳文章, 指出其中的问题.
有好几次,当我想起来的时候,总是会问自己:我为什么要放弃Go语言?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吗?是明智和理性的吗?其实我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。
开门见山地说,我当初放弃Go语言(golang),就是因为两个“不爽”:第一,对Go语言本身不爽;第二,对Go语言社区里的某些人不爽。毫无疑问,这是非常主观的结论。但是我有足够详实的客观的论据,用以支撑这个看似主观的结论。
文末附有本文更新日志。
确实是非常主观的结论, 因为里面有不少有问题的观点(用来忽悠Go小白还行).
第0节:我的Go语言经历
先说说我的经历吧,以避免被无缘无故地当作Go语言的低级黑。
2009年底,Go语言(golang)第一个公开版本发布,笼罩着“Google公司制造”的光环,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尝鲜者,我(Liigo)也身居其中,笼统的看了一些Go语言的资料,学习了基础的教程,因对其语法中的分号和花括号不满,很快就遗忘掉了,没拿它当一回事。
在2009年Go刚发布时, 确实是因为“Google公司制造”的光环而吸引了(包括文章作者和诸多IT记者)很多低级的尝鲜者. 还好, 经过5年的发展, 这些纯粹因为光环来的投机者所剩已经不多了(Google趋势). 目前, 真正的Go用户早就将Go用于实际的生产了.
说到 其语法中的分号和花括号不满, 我想说这只是你的 个人主观感受, 还有很多人对Go的分号和花括号很满意, 包括水果公司的的 Swift 的语言设计者也很满意这种风格(Swift中的分号和花括号和Go基本相同).
fn
两年之后,2011年底,Go语言发布1.0的计划被提上日程,相关的报道又多起来,我再次关注它,[重新评估][1]之后决定深入参与Go语言。我订阅了其users、nuts、dev、commits等官方邮件组,坚持每天阅读其中的电子邮件,以及开发者提交的每一次源代码更新,给Go提交了许多改进意见,甚至包括[修改Go语言编译器源代码][2]直接参与开发任务。如此持续了数月时间。
这个到是事实, 在 golang-china 有不少吵架的帖子, 感兴趣的可以去挖下, 我就不展开说了.
到2012年初,Go 1.0发布,语言和标准库都已经基本定型,不可能再有大幅改进,我对Go语言未能在1.0定型之前更上一个台阶、实现自我突破,甚至带着诸多明显缺陷走向1.0,感到非常失望,因而逐渐疏远了它(所以Go 1.0之后的事情我很少关心)。后来看到即将发布的Go 1.1的Release Note,发现语言层面没有太大改变,只是在库和工具层面有所修补和改进,感到它尚在幼年就失去成长的动力,越发失望。外加Go语言社区里的某些人,其中也包括Google公司负责开发Go语言的某些人,其态度、言行,让我极度厌恶,促使我决绝地离弃Go语言。
真的不清楚楼主说的可以在 Go1.0 之前短时间内能实现的 重大改进和诸多明显缺陷 是什么.
如果是楼主说前面的 其语法中的分号和花括号不满 之类的重大改进, 我只能说这只是你的 个人主观感受 而已, 你的很多想法只能说服你自己, 没办法说服其他绝大部分人(不要以为像C++或Rust那样什么特性都有就NB了, 各种NB特性加到一起只能是 要你命3000, 而绝对不会是什么 银弹).
Go 1.1的Release Note,发现语言层面没有太大改变. 语言层没有改变是是因为 Go1 作出的向后兼容的承诺. 对于工业级的语言来说, Go1 这个只能是优点. 如果连语言层在每个版本都会出现诸多大幅改进, 那谁还敢用Go语言来做生产开发呢(我承认Rust的改动很大胆, 但也说明了Rust还处于比较幼稚和任性的阶段)?
说 Go语言社区里的某些人固执 的观点我是同意的. 但是这些 固执 的人是可以讲道理的, 但是他们对很多东西的要求很高(特别是关于Go的设计哲学部分). 只要你给的建议有依据(语言的设计哲学是另外一回事情), 他们绝对不会盲目的拒绝(只是讨论的周期会比较长).
关于楼主提交的给Go文件添加BOM的文章, 需要补充说明下.
.go
.go
这个限制并不是说不允许用户处理带BOM的UTF8的txt文件!
.go
.go
BOM的原意是用来表示编码是大端还是小端的, 主要用于UTF16和UTF32. 对于 UTF8 来说, BOM 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(正是Go的2个作者发明了UTF8, 彻底解决了全球的编码问题).
但是, 在现实中, 因为MS的txt记事本, 对于中文环境会将txt(甚至是C/C++源文件)当作GBK编码(GBK是个烂编码), 为了区别到底是GBK还是UTF8, MS的记事本在前面加了BOM这个垃圾(被GBK占了茅坑), 这里的bom已经不是表示字节序本意了. 不知道有没有人用ms的记事本写网页, 然后生成一个带bom的utf8网页肯定很有意思. 这是MS的记事本的BUG: 它不支持生成无BOM的UTF8编码的文本文件!
这些是现实存在的带BOM的UTF8编码的文本文件, 但是它们肯定都不是Go语言源文件!
所以说, Go语言的源文件即使强制限制了无BOM的UTF8编码要求, 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(而且我还希望有这个限制).
go fmtgo
fmt
.go
所以, 我觉得Go用户不用纠结BOM这个无关紧要的东西(语言源文件不是文本编辑器, 没必要支持各种文件格式).
第1节:我为什么对Go语言不爽?
Go语言有很多让我不爽之处,这里列出我现在还能记起的其中一部分,排名基本上不分先后。读者们耐心地看完之后,还能淡定地说一句“我不在乎”吗?
1.1 不允许左花括号另起一行
关于对花括号的摆放,在C语言、C++、Java、C#等社区中,十余年来存在持续争议,从未形成一致意见。在我看来,这本来就是主观倾向很重的抉择,不违反原则不涉及是非的情况下,不应该搞一刀切,让程序员或团队自己选择就足够了。编程语言本身强行限制,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,得不偿失。无论倾向于其中任意一种,必然得罪与其对立的一群人。虽然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把左花括号放在行尾,但一想到被禁止其他选择,就感到十分不爽。Go语言这这个问题上,没有做到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”不说,还有意给自己树敌,太失败了。
go fmt
是这优点, Swift 语言也使用和 Go 类似的风格(当然楼主也可能鄙视swift的作者).
1.2 编译器莫名其妙地给行尾加上分号
对Go语言本身而言,行尾的分号是可以省略的。但是在其编译器(gc)的实现中,为了方便编译器开发者,却在词法分析阶段强行添加了行尾的分号,反过来又影响到语言规范,对“怎样添加分号”做出特殊规定。这种变态做法前无古人。在左花括号被意外放到下一行行首的情况下,它自动在上一行行尾添加的分号,会导致莫名其妙的编译错误(Go 1.0之前),连它自己都解释不明白。如果实在处理不好分号,干脆不要省略分号得了;或者,Scala和JavaScript的编译器是开源的,跟它们学学怎么处理省略行尾分号可以吗?
又是楼主的 个人主观感受, 不过我很喜欢这个特性. Swift 语言也是类似.
1.3 极度强调编译速度,不惜放弃本应提供的功能
程序员是人不是神,编码过程中免不了因为大意或疏忽犯一些错。其中有一些,是大家集体性的很容易就中招的错误(Go语言里的例子我暂时想不起来,C++里的例子有“基类析构函数不是虚函数”)。这时候编译器应该站出来,多做一些检查、约束、核对性工作,尽量阻止常规错误的发生,尽量不让有潜在错误的代码编译通过,必要时给出一些警告或提示,让程序员留意。编译器不就是机器么,不就是应该多做脏活累活杂活、减少人的心智负担么?编译器多做一项检查,可能会避免数十万程序员今后多年内无数次犯同样的错误,节省的时间不计其数,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。但是Go编译器的作者们可不这么想,他们不愿意自己多花几个小时给编译器增加新功能,觉得那是亏本,反而减慢了编译速度。他们以影响编译速度为由,拒绝了很多对编译器改进的要求。典型的因噎废食。强调编译速度固然值得赞赏,但如果因此放弃应有的功能,我不赞成。
编译速度是很重要的, 如果编译速度够慢, 语言再好也不会有人使用的. 比如C/C++的增量编译/预编译头文件/并发编译都是为了提高编译速度. Rust1.1 也号称 比 1.0 的编译时间减少了32% (注意: 不是运行速度).
当然, Go刚面世的时候, 编译速度是其中的一个设计目标.
{
其他的我真想不起来还有哪些 调编译速度,不惜放弃本应提供的功能 (不要提泛型, 那是因为还没有好的设计).
1.4 错误处理机制太原始
在Go语言中处理错误的基本模式是:函数通常返回多个值,其中最后一个值是error类型,用于表示错误类型极其描述;调用者每次调用完一个函数,都需要检查这个error并进行相应的错误处理:if err != nil { /这种代码写多了不想吐么/ }。此模式跟C语言那种很原始的错误处理相比如出一辙,并无实质性改进。实际应用中很容易形成多层嵌套的if else语句,可以想一想这个编码场景:先判断文件是否存在,如果存在则打开文件,如果打开成功则读取文件,如果读取成功再写入一段数据,最后关闭文件,别忘了还要处理每一步骤中出现错误的情况,这代码写出来得有多变态、多丑陋?实践中普遍的做法是,判断操作出错后提前return,以避免多层花括号嵌套,但这么做的后果是,许多错误处理代码被放在前面突出的位置,常规的处理逻辑反而被掩埋到后面去了,代码可读性极差。而且,error对象的标准接口只能返回一个错误文本,有时候调用者为了区分不同的错误类型,甚至需要解析该文本。除此之外,你只能手工强制转换error类型到特定子类型(静态类型的优势没了)。至于panic - recover机制,致命的缺陷是不能跨越库的边界使用,注定是一个半成品,最多只能在自己的pkg里面玩一玩。Java的异常处理虽然也有自身的问题(比如Checked Exceptions),但总体上还是比Go的错误处理高明很多。
话说, 软件开发都发展了半个世纪, 还是无实质性改进. 不要以为弄一个异常的语法糖就是革命了.
我只能说错误和异常是2个不同的东西, 将所有错误当作异常那是SB行为.
shitshitxxx_shitcatch
int main() {
try {
shit();
} catch( /* 到底有几千种 shit ? */) {
...
}
}
Go的建议是 panic - recover 不跨越边界, 也就是要求正常的错误要由pkg的处理掉. 这是负责任的行为.
try/catch
1.5 垃圾回收器(GC)不完善、有重大缺陷
在Go 1.0前夕,其垃圾回收器在32位环境下有内存泄漏,一直拖着不肯改进,这且不说。Go语言垃圾回收器真正致命的缺陷是,会导致整个进程不可预知的间歇性停顿。像某些大型后台服务程序,如游戏服务器、APP容器等,由于占用内存巨大,其内存对象数量极多,GC完成一次回收周期,可能需要数秒甚至更长时间,这段时间内,整个服务进程是阻塞的、停顿的,在外界看来就是服务中断、无响应,再牛逼的并发机制到了这里统统失效。垃圾回收器定期启动,每次启动就导致短暂的服务中断,这样下去,还有人敢用吗?这可是后台服务器进程,是Go语言的重点应用领域。以上现象可不是我假设出来的,而是事实存在的现实问题,受其严重困扰的也不是一家两家了(2013年底ECUG Con 2013,京东的刘奇提到了Go语言的GC、defer、标准库实现是性能杀手,最大的痛苦是GC;美团的沈锋也提到Go语言的GC导致后台服务间隔性停顿是最大的问题。更早的网络游戏仙侠道开发团队也曾受Go垃圾回收的沉重打击)。在实践中,你必须努力减少进程中的对象数量,以便把GC导致的间歇性停顿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。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(难道你还想自己更换GC算法、甚至砍掉GC?那还是Go语言吗?)。跳出圈外,我近期一直在思考,一定需要垃圾回收器吗?没有垃圾回收器就一定是历史的倒退吗?(可能会新写一篇博客文章专题探讨。)
这是说的是32位系统, 这绝对不是Go语言的重点应用领域!! 我可以说Go出生就是面向64位系统和多核心CPU环境设计的. (再说 Rust 目前好像还不支持 XP 吧, 这可不可以算是影响巨大?)
32位当时是有问题, 但是对实际生产影响并不大(请问楼主还是在用32位系统吗, 还只安装4GB的内存吗). 如果是8位单片机环境, 建议就不要用Go语言了, 直接C语言好了.
而且这个问题早就不存在了(大家可以去看Go的发布日志).
Go的出生也就5年时间, GC的完善和改进是一个持续的工作, 2015年8月将发布的 Go1.5将采用并行GC, 每次 "stop the world" 时间低于 10 毫秒, 具体请参考 GopherCon2015: Go GC: Solving the Latency Problem in Go 1.5.
关于GC的被人诟病的地方是会导致卡顿, 但是我以为这个主要是因为GC的实现还不够完美而导致的. 如果是完美的并发和增量的GC, 那应该不会出现大的卡顿问题的.
当然, 如果非要实时性, 那用C好了(实时并不表示性能高, 只是响应时间可控).
对于Rust之类没有GC的语言来说, 想很方便的开发并发的后台程序那几乎是不可能的.
不要总是吹Rust能代替底层/中层/上层的开发, 我们要看有谁用Rust真的做了什么.
1.6 禁止未使用变量和多余import
import
_
这个问题我只能说楼主的吐槽真的是没水平.
为何不使用的是错误而不是警告? 这是为了将低级的bug消灭在编译阶段(大家可以想下C/C++的那么多警告有什么卵用).
importimportinitinit
如果是因为调试而添加的变量, 那么调试完删除不是很正常的要求吗?
fmtlogimport
import (
"fmt"
"log"
)
func logf(format string, a ...interface{}) {
file, line := callerFileLine()
fmt.Fprintf(os.Stderr, "%s:%d: ", file, line)
fmt.Fprintf(os.Stderr, format, a...)
}
func fatalf(format string, a ...interface{}) {
file, line := callerFileLine()
fmt.Fprintf(os.Stderr, "%s:%d: ", file, line)
fmt.Fprintf(os.Stderr, format, a...)
os.Exit(1)
}
import _init
将警告当作错误是Go的一个哲学, 当然在楼主看来这是白痴做法.
1.7 创建对象的方式太多令人纠结
创建对象的方式,调用new函数、调用make函数、调用New方法、使用花括号语法直接初始化结构体,你选哪一种?不好选择,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。从实践中看,如果要创建一个语言内置类型(如channel、map)的对象,通常用make函数创建;如果要创建标准库或第三方库定义的类型的对象,首先要去文档里找一下有没有New方法,如果有就最好调用New方法创建对象,如果没有New方法,则退而求其次,用初始化结构体的方式创建其对象。这个过程颇为周折,不像C++、Java、C#那样直接new就行了。
newnew
fopenmalloc
C++中, 除了构造不兼容普通函数, 析构函数也是不兼容普通函数. 这个而引入的坑有很多吧.
1.8 对象没有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
没有构造函数还好说,毕竟还有自定义的New方法,大致也算是构造函数了。没有析构函数就比较难受了,没法实现RAII。额外的人工处理资源清理工作,无疑加重了程序员的心智负担。没人性啊,还嫌我们程序员加班还少吗?C++里有析构函数,Java里虽然没有析构函数但是有人家finally语句啊,Go呢,什么都没有。没错,你有个defer,可是那个defer问题更大,详见下文吧。
deferdeferdefer
1.9 defer语句的语义设定不甚合理
Go语言设计defer语句的出发点是好的,把释放资源的“代码”放在靠近创建资源的地方,但把释放资源的“动作”推迟(defer)到函数返回前执行。遗憾的是其执行时机的设置似乎有些不甚合理。设想有一个需要长期运行的函数,其中有无限循环语句,在循环体内不断的创建资源(或分配内存),并用defer语句确保释放。由于函数一直运行没有返回,所有defer语句都得不到执行,循环过程中创建的大量短暂性资源一直积累着,得不到回收。而且,系统为了存储defer列表还要额外占用资源,也是持续增加的。这样下去,过不了多久,整个系统就要因为资源耗尽而崩溃。像这类长期运行的函数,http.ListenAndServe()就是典型的例子。在Go语言重点应用领域,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后台服务程序都必然有这么一类函数,往往还都是程序的核心部分。如果程序员不小心在这些函数中使用了defer语句,可以说后患无穷。如果语言设计者把defer的语义设定为在所属代码块结束时(而非函数返回时)执行,是不是更好一点呢?可是Go 1.0早已发布定型,为了保持向后兼容性,已经不可能改变了。小心使用defer语句!一不小心就中招。
deferdeferrecoverpanicdeferreturn
defer
deferdeferdefer
deferfor
fordeferdefer
for {
func(){
f, err := os.Open(...)
defer f.Close()
}()
}
for
defer
func (t *T) Serve() {
if debug {
log.Println(t, "starting")
defer log.Println(t, "exiting")
}
// stuff
}
Nigel Tao 给的 解释:
The longer answer is that while there's benefit of a scope-scoped
defer, there's also benefit in a function-scoped defer. This code:
func foo(filename string) error {
var r io.Reader
if filename != "" {
f, err := os.Open(filename)
if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defer f.Close()
r = f
} else {
r = strings.NewReader(fakeInput)
}
// More code that reads from r.
etc
}
1.10 许多语言内置设施不支持用户定义的类型
for in、make、range、channel、map等都仅支持语言内置类型,不支持用户定义的类型(?)。用户定义的类型没法支持for in循环,用户不能编写像make、range那样“参数类型和个数”甚至“返回值类型和个数”都可变的函数,不能编写像channel、map那样类似泛型的数据类型。语言内置的那些东西,处处充斥着斧凿的痕迹。这体现了语言设计的局限性、封闭性、不完善,可扩展性差,像是新手作品——且不论其设计者和实现者如何权威。延伸阅读:Go语言是30年前的陈旧设计思想,用户定义的东西几乎都是二等公民(Tikhon Jelvis)。
说到底, 这个是因为对泛型支持的不完备导致的.
Go语言是没啥NB的特性, 但是Go的特性和工具组合在一起就是好用.
这就是Go语言NB的地方.
1.11 没有泛型支持,常见数据类型接口丑陋
没有泛型的话,List、Set、Tree这些常见的基础性数据类型的接口就只能很丑陋:放进去的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类型,取出来之后成了无类型的interface{}(可以视为所有类型的基础类型),还得强制类型转换之后才能继续使用,令人无语。Go语言缺少min、max这类函数,求数值绝对值的函数abs只接收/返回双精度小数类型,排序接口只能借助sort.Interface无奈的回避了被比较对象的类型,等等等等,都是没有泛型导致的结果。没有泛型,接口很难优雅起来。Go开发者没有明确拒绝泛型,只是说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实现泛型(能不能学学已经开源的语言呀)。现实是,Go 1.0已经定型,泛型还没有,那些丑陋的接口为了保持向后兼容必须长期存在着。
Go有自己的哲学, 如果能有和目前哲学不冲突的泛型实现, 他们是不会反对的.
如果只是简单学学(或者叫抄袭)已经开源的语言的语法, 那是C++的设计风格(或者说C++从来都是这样设计的, 有什么特性就抄什么), 导致了各种脑裂的编程风格.
编译时泛型和运行时泛型可能是无法完全兼容的, 看这个例子:
type Adder<T> interface {
Add(a, b T) T
}
AdderAdder
type Adder interface {
Add(a, b interface{}) interface{}
}
interface{}
go generate
golang-china 关于该文的讨论中有涉及到泛型的讨论.
感觉Go即使真有泛型, 也得等到Go2.0了(猜测Go2.0能在2020年诞生10周年发布).
1.12 实现接口不需要明确声明
这一条通常是被当作Go语言的优点来宣传的。但是也有人不赞同,比如我。如果一个类型用Go语言的方式默默的实现了某个接口,使用者和代码维护者都很难发现这一点(除非仔细核对该类型的每一个方法的函数签名,并跟所有可能的接口定义相互对照),自然也想不到与该接口有关的应用,显得十分隐晦,不直观。支持者可能会辩解说,我可以在文档中注明它实现了哪些接口。问题是,写在文档中,还不如直接写到类型定义上呢,至少还能得到编译器的静态类型检查。缺少了编译器的支持,当接口类型的函数签名被改变时,当实现该接口的类型方法被无意中改变时,实现者可能很难意识到,该类型实现该接口的隐含约束事实上已经被打破了。又有人辩解说,我可以通过单元测试确保类型正确实现了接口呀。我想说的是,明明可以通过明确声明实现接口,享受编译器提供的类型检查,你却要自己找麻烦,去写原本多余的单元测试,找虐很爽吗?Go语言的这种做法,除了减少一些对接口所在库的依赖之外,没有其他好处,得不偿失。延伸阅读:为什么我不喜欢Go语言式的接口(老赵)。
iofmt
sortsort
sort
不要提 老赵 那个文章了, 我发了反驳文章后他已经闭嘴了: http://my.oschina.net/chai2010/blog/122400
go oracle
1.13 省掉小括号却省不掉花括号
Go语言里面的if语句,其条件表达式不需要用小括号扩起来,这被作为“代码比较简洁”的证据来宣传。可是,你省掉了小括号,却不能省掉大括号啊,一条完整的if语句至少还得三行吧,人家C、C++、Java都可以在一行之内搞定的(可以省掉花括号)。人家还有x?a:b表达式呢,也是一行搞定,你Go语言用if else写至少得五行吧?哪里简洁了?
“代码比较简洁”, 谁告诉你是这个原因了? 不懂别瞎说!
if else
if(1)
....;
if(2)
...;
else
...;
elseif
必须加花括弧可以避免上面的问题.
而小括弧又不是必须的因此就去掉了(Swift同样用了Go的设计).
x?a:b(x?a:b)?(x?a:b):(x?a:(x?a:(...)))
x?a:b
1.14 编译生成的可执行文件尺寸非常大
记得当年我写了一个很简单的程序,把所有系统环境变量的名称和值输出到控制台,核心代码也就那么三五行,结果编译出来把我吓坏了:EXE文件的大小超过4MB。如果是C语言写的同样功能的程序,0.04MB都是多的。我把这个信息反馈到官方社区,结果人家不在乎。是,我知道现在的硬盘容量都数百GB、上TB了……可您这种优化程度……怎么让我相信您在其他地方也能做到不错呢。(再次强调一遍,我所有的经验和数据都来自Go 1.0发布前夕。)
C语言的0.04MB程序如果崩了(Windows64环境TDM-GCC生成128KB), 你就只能知道它崩了.
而Go1.0的4MB程序如果崩了, 你可以知道在哪个文件的哪行代码崩了, 这就是差别!
fmt.PrintlnHello
world
对于 Rust1.1, Windows64环境, 生成的 exe 有 2.3 MB.
做了一个数组越界导致崩溃的测试, Go生成的2.4MB的程序可以输出导致崩溃的文件名和行号:
panic: runtime error: index out of range
goroutine 1 [running]:
main.main()
D:/path/to/main.go:7 +0x1b9
Rust 生成的exe只能输出以下没啥用的信息:
thread '<main>' panicked at 'index out of bounds: the len is 2 but the index is
100', C:/bot/slave/stable-dist-rustc-win-gnu-64/build/src/libcollections\vec.rs:
1359
关于exe大小的问题可以关注 Issue6853.
1.15 不支持动态加载类库
静态编译的程序当然是很好的,没有额外的运行时依赖,部署时很方便。但是之前我们说了,静态编译的文件尺寸很大。如果一个软件系统由多个可执行程序构成,累加起来就很可观。如果用动态编译,发布时带同一套动态库,可以节省很多容量。更关键的是,动态库可以运行时加载和卸载,这是静态库做不到的。还有那些LGPL等协议的第三方C库受版权限制是不允许静态编译的。至于动态库的版本管理难题,可以通过给动态库内的所有符号添加版本号解决。无论如何,应该给予程序员选择权,让他们自己决定使用静态库还是动态库。一刀切的拒绝动态编译是不合适的。
假设系统由100多个exe组成了, 那总共也就是不超过1GB的磁盘空间, 没觉得有多大.
而且DLL依赖的地狱难道忘记了吗.
cgosyscall
1.16 其他
- 不支持方法和函数重载(overload)
- 导入pkg的import语句后边部分竟然是文本(import ”fmt”)
- 没有enum类型,全局性常量难以分类,iota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
- 定义对象方法时,receiver类型应该选用指针还是非指针让人纠结
- 定义结构体和接口的语法稍繁,interface XXX{} struct YYY{} 不是更简洁吗?前面加上type关键字显得罗嗦。
- 测试类库testing里面没有AssertEqual函数,标准库的单元测试代码中充斥着if a != b { t.Fatal(...) }。
- 语言太简单,以至于不得不放弃很多有用的特性,“保持语言简单”往往成为拒绝改进的理由。
- 标准库的实现总体来说不甚理想,其代码质量大概处于“基本可用”的程度,真正到企业级应用领域,往往就会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。
- 版本都发展到1.2了,goroutine调度器依旧默认仅使用一个系统线程。GOMAXPROCS的长期存在似乎暗示着官方从来没有足够的信心,让调度器正确安全地运行在多核环境中。这跟Go语言自身以并发为核心的定位有致命的矛盾。(直到2015年下半年1.5发布后才有改观)
- 官方发行版中包含了一个叫oracle的辅助程序,与Oracle数据库毫无关系,却完全无视两者之间的名称混淆。
a+bAdd(a,b)importimport
"_-aa/bb~/dd/xx"receiverfunc(self
T, ...)func(self *T, ...)typevar
x intfunc Add(a, b int) inttype
MyInt inttype MyFunc func(...)^typeAssertEqualequaloracleapple
上面列出的是我目前还能想到的对Go语言的不爽之处,毕竟时间过去两年多,还有一些早就遗忘了。其中一部分固然是小不爽,可能忍一忍就过去了,但是很多不爽积累起来,总会时不时地让人难受,时间久了有自虐的感觉。程序员的工作生活本来就够枯燥的,何必呢。
必须要说的是,对于其中大多数不爽之处,我(Liigo)都曾经试图改变过它们:在Go 1.0版本发布之前,我在其官方邮件组提过很多意见和建议(甚至包括提交代码CL),极力据理力争,可以说付出很大努力,目的就是希望定型后的Go语言是一个相对完善的、没有明显缺陷的编程语言。结果是令人失望的,我人微言轻、势单力薄,不可能影响整个语言的发展走向。1.0之前,最佳的否定自我、超越自我的机会,就这么遗憾地错过了。我最终发现,很多时候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技术人员的问题。
给Go提交的CL的要求是非常高, 楼主的BOM提法我觉得可以讨论, 但是不要以为CL增加了特性就必须得通过.
还好, Go团队没有接受你上面的诸多建议, 要不然我估计我现在已经放弃Go了.
第2节:我为什么对Go语言的某些人不爽?
这里提到的“某些人”主要是两类:一、负责专职开发Go语言的Google公司员工;二、Go语言的推崇者和脑残粉丝。我跟这两类人打过很多交道,不胜其烦。再次强调一遍,我指的是“某些”人,而不是所有人,请不要对号入座。
对于一, 固执的G员工, 你要通过逻辑来说服他们, 如果自己都没有干货, 别人凭什么要采纳你的建议(上面的绝大部分建议我就反对)?
对于二, 脑残粉丝谁都烦, 希望楼主下次吐槽能给点干货, 别把自己也整成了脑残粉.
Google公司内部负责专职开发Go语言的核心开发组某些成员,他们倾向于闭门造车,固执己见,对第三方提出的建议不重视。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:现有的做法很好、不需要那个功能、我们开发Go语言是给Google自己用的、Google不需要那个功能、如果你一定要改请fork之后自己改、别干提意见请提交代码。很多言行都是“反开源”的。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,还能更形象的看清这一层。就留下作为课后作业吧。
对于技术而言, 我更喜欢独裁者. 所谓的开源烂民主那是活稀泥的.
你可以尝试去提一个Linux内核也增加GUI模块的建议试试.
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对1.0版本的散漫处理。那时候Go还没到1.0,初出茅庐的小学生,有很大的改进空间,是全面翻新的最佳时机,彼时不改更待何时?1.0是打地基的版本,基础不牢靠,等1.0定型之后,处处受到向后兼容性的牵制,束手缚脚,每前进一步都阻力重重。急于发布1.0,过早定型,留下诸多遗憾,彰显了开发者的功利性强,在技术上不追求尽善尽美。
Go1.5的地基已经非常的牢固, 这个你不用担心.
Go语言的核心开发成员,他们日常的开发工作是使用C语言——Go语言的编译器和运行时库,包括语言核心数据结构和算法map、channel、scheduler,都是C开发的——真正用自己开发的Go语言进行实际的大型应用开发的机会并不多。虽然标准库是用Go语言自己写的,但他们却没有大范围使用标准库的经历。实际上,他们缺少使用Go语言的实战开发经验,往往不知道处于开发第一线的用户真正需要什么,无法做到设身处地为程序员着想。缺少使用Go语言的亲身经历,也意味着他们不能在日常开发中,及时发现和改进Go语言的不足。这也是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的原因。
缺少使用Go语言的亲身经历, 楼主也真的敢信口开河. 你不是以为G公司开发Go真的是用来玩的吧.
再说Go1.5已经完全没有C代码了, 这下你该闭口了吧.
Go语言社区里,有一大批Go语言的推崇者和脑残粉丝,他们满足于现状,不思进取,处处维护心中的“神”,容不得批评意见,不支持对语言的改进要求。当年我对Go语言的很多批评和改进意见,极少得到他们的支持,他们不但不支持还给予打击,我就纳闷了,他们难道不希望Go语言更完善、更优秀吗?我后来才意识到,他们跟乔帮主的苹果脑残粉丝们,言行一脉相承,具有极端宗教倾向,神化主子、打击异己真是不遗余力呀。简简单单的技术问题,就能被他们上升到意识形态之争。现实的例子是蛮多的,有兴趣的到网上去找吧。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,导致更多理智、清醒的Go语言用户无法真正融入整个社区。
你的很多批评和改进意见都是狗屎(包括BOM那个). 你这样的用户没有融入社区时好事情, Go语言只要在生产环境好用就可以了.
如果一个项目、团队、社区,到处充斥着赞美、孤芳自赏、自我满足、不思进取,排斥不同意见,拒绝接纳新方案,我想不到它还有什么前进的动力。逆水行舟,是不进反退的。
可惜世界不是以你的意志改变的, Go还将继续快速发展, 你是很难受吧?
第3节:还有比Go语言更好的选择吗?
我始终坚持一个颇有辩证法意味的哲学观点:在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之前,现有的就是最好的。失望是没有用的,抱怨是没有用的,要么接受,要么逃离。我曾经努力尝试过接受Go语言,失败之后,注定要逃离。发现更好的替代品之后,无疑加速了逃离过程。还有比Go语言更好的替代品吗?当然有。作为一个屌丝程序员,我应该告诉你它是什么,但是我不说。现在还不是时候。我现在不想把这两门编程语言对立起来,引发另一场潜在的语言战争。这不是此文的本意。如果你非要从现有信息中推测它是什么,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。如果你原意等,它或许很快会浮出水面,也未可知。
不就是号称银弹的 Rust 吗, 但是 然并卵. 我也断言一句: Rust 最终只能是小众语言, 想代替 Go语言/C语言 根本是没戏的(Swift开源后基本可以秒杀Rust).
第4节:写在最后
我不原意被别人代表,也不愿意代表别人。这篇文章写的是我,一个叫Liigo的80后屌丝程序员,自己的观点。你完全可以主观地认为它是主观的,也完全可以客观地以为它是客观的,无论如何,那是你的观点。
这篇文字是从记忆里收拾出来的。有些细节虽可考,而不值得考。——我早已逃离,不愿再回到当年的场景。文中涉及的某些细节,可能会因为些许偏差,影响其准确性;也可能会因为缺少出处,影响其客观性。如果有人较真,非要去核实,我相信那些东西应该还在那里。
Go语言也非上文所述一无是处,它当然有它的优势和特色。读者们判断一件事物,应该是优劣并陈,做综合分析,不能单听我一家负面之言。但是它的那些不爽之处,始终让我不爽,且不能从其优秀处得以完全中和,这是我不得不放弃它的原因。
走好, 不送!
Liigo 2014-4-29 补记1:
Go语言社区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,就是中国社区独大,国外社区要小的多。有外国网友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研究《为什么Golang中国社区独大》这个问题(文中也提到了我这篇博文)。通常来说,在IT和软件领域,向来都是国外先进国家引领技术潮流,然后国内缓慢跟进。而到了Go语言这里,恰恰反过来了,似乎暗示着在国外的主流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并不怎么待见Go语言,Go只是在国内受到一帮人的盲目推崇而已,至于这帮人的眼光如何,反正我不看好。
在工作中都已经用上了, 你还在想象别人是在盲目推崇, 是你自己在梦游吧.
Liigo 2014-4-29 补记2:
著名的编程语言研究专家王垠写了一篇《对 Go 语言的综合评价》(晚于本博文发表约三五天),也是总体上持批判态度,看衰Go语言。读者们可以对照阅读。
王的垠语言出来了吗? 等着10年后他再次扇自己的脸(参考Windows无用那篇).
Liigo 2014-4-29 补记3:
Go语言的拥护者们,似乎连Go语言的“核心优势”都说不出几条。知乎上很有人气的一条问答《为什么要使用 Go 语言,Go 语言的优势在哪里》,连静态编译、GC、跨平台都拿出来说了(无视C/C++/Java),甚至连简单易学(无视Python/易语言)、“丰富的”标准库(跟谁比?敢跟Java/C#/Python比么?)、好用的工具链(gofmt)都扯出来了,可见除了“并发、网络”之外,他们也讲不出另外的什么核心优势了,只能靠一些周边的东西凑数。
不需要NB的特性, 只需要简单/好用/实用就行.
Liigo 2015-1-31 补记4:
全世界认为Go语言不好的可不只是我Liigo一个人。国外著名的问答网站Quora上面有个人气很高的提问,“为什么不要用Go语言”(英文网页),看看那排名最前的两个答案,以及广大程序员们给这两个答案的数百个“赞”,都足以说明Go语言自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。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。
就是数万个“赞”又怎么样? 关键是很多地方Go已经用起来了.
Liigo 2015-4-1 补记5:
文中1.10(黑魔法)和1.12(接口)章节增加了两处“延伸阅读”链接,被引用的链接后面均有大量网友评论。此举主要是为了说明本文观点并非一家之言。
Liigo 2015-5-29 补记6:
补充说明Go语言直到2015年下半年1.5发布后才将GOMAXPROCS设置为大于1的默认值(HN),他们文中承认之前一直默认设置为1是因为调度器不完善(与我此文最初发表时的猜测一致)。
原来这是你的功劳!
Liigo 2015-6-2 补记7:
补充两篇英文:Why Go Is Not Good(作者Will Yager重点批评了Go语言的设计不佳甚至是倒退),Leaving Go(作者Danny Gratzer放弃Go语言的原因主要是:没有泛型,充满黑魔法)。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的,与本文写作精神一致,务实不务虚。其中提到的对Go语言不满的地方,本文也多有涉及,结论类似。
放弃Go语言很正常, 也有很多放弃X语言投奔Go语言的例子.
关于对作者倾向性质疑的声明:
读者看到本文全都是Go语言负面性的内容,没有涉及一点Go语言好的地方,因而质疑作者的盲目倾向。出现这种结果完全是因为文章主题所限。此前本文末尾也简单提到过,评估一件事物,应当优劣并陈,优势项加分,劣势项减分,做综合评估分析。如果有突出的重大优势,则可以容忍一些较大的劣势;但如果有致命的劣势或多项大劣势,则再大的优势也无法与之中和。中国乒乓球界讲领军人物必须做到“技术全面,特长突出,没有明显弱点”,我甚为赞同。用这句话套用Go语言,可以说“技术不全面(人家自己说成简洁),有一点特长(并发),有明显的弱点(包括但不限于本文列出的这些)”。如此一来,优势都被劣势中和了,劣势还是那么突出,自然是得负分,自然是弃用,自然是没有好印象。我在这里可以说观点鲜明、态度明确,不和稀泥。与其看那些盲目推崇Go语言的人和文章,笼统的说“好”,不如也顺便看看本文,具体到细节地说“不好”。凡是具体到细节的东西,都是容易证实或证伪的,比笼统的东西(无论是"黑"还是"粉")可信性更高一些。
不需要NB的特性, 只需要简单/好用/实用就行.
关于对作者阴谋论的声明:
CL被据而怀恨至今真的是没冤枉楼主, 希望下次抹黑Go能来点干货.
当然Go语言也不是完美的, 作为Windows下的Go用户, 说下我比较希望的改进.
首先在下面的bug修复前,我并不十分关心Go的性能改进。
上面2个bug是支持go和c库双向合作的关键(Linux和Darwin已经支持生成动态库). 然后就是 cgo 调用 c 函数的参数传递的性能能改善下.
在go1.5中, 新引入了 vendor 的试验性的特性, 因此go的包依赖管理算是基本解决.
长远看希望语言方面能有以下的特性:
errornil
可有可无的:
- GUI支持
- IDE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