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前言

前面我们测试了rtsp转hls方式,发现延迟比较大,不太适合我们的使用需求。接下来我们试一下webrtc的方式看下使用情况。

综合考虑下来,我们最好能找到一个go作为后端,前端兼容性较好的前后端方案来处理webrtc,这样我们就可以结合我们之前的cgo+onvif+gSoap实现方案来获取rtsp流,并且可以根据已经实现的ptz、预置点等功能接口做更多的扩展。

2. rtsp转webRTC

如下是找到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开源方案,前端使用了jQuery、bootstrap等,后端使用go+gin来实现并将rtsp流解析转换为webRTC协议提供http相关接口给到前端,通过config.json配置rtsp地址和stun地址:

此外,还带有stun,可以自行配置stun地址,便于进行内网穿透。

初步测试几乎看不出来延迟,符合预期,使用的jQuery+bootstrap+go+gin做的web,也符合我们的项目使用情况。

3. 初步测试结果

结果如下:

4. 结合我们之前的onvif+gSoap+cgo的方案做修改

我们在此项目的基础上,结合我们之前研究的onvif+cgo+gSoap的方案,将onvif获取到的相关数据提供接口到web端,增加ptz、调焦、缩放等功能。

我们在http.go中添加新的post接口:HTTPAPIServerStreamPtz来进行ptz和HTTPAPIServerStreamPreset进行预置点相关操作。

以下是部分代码,没有做太多的优化,也仅仅实现了ptz、调焦和缩放,算是打通了通路,具体项目需要可以再做优化。

4.1 go后端修改

增加了新的接口,并将之前cgo+onvif+gSoap的内容结合了进来,项目整体没有做更多的优化,只是为了演示,提供一个思路:

http.go(增加了两个post接口ptz和preset,采用cgo方式处理):

4.2 前端修改

对于goland我们首先将.tmpl文件通过右键标记为html格式,然后再修改时就会有前端语法支持和补全支持,便于修改,否则默认是识别为文本的,之后我们修改player.tmpl和app.js,在player.tmpl中添加一些ptz的按钮并通过js与前后端进行数据交互:

player.tmpl:

app.js:

主要增加了一个扇形按钮和两组按钮组,然后将按钮的点击结合到app.js中进行处理,app.js中则发送post请求调用go后端接口。

4.3 项目结构和编译运行

项目结构如下,部分文件做了备份,实际可以不用:

关于cgo和onvif、gSoap部分这里就不多说了,不清楚的可以看前面的总结,gin、bootstramp、jQuery这些也需要一定的前后端概念学习和储备,在其它的分类总结中也零星分布了,不清楚的可以看一下,这里就不再多说了。

编译运行:

记得修改一下go.mod中对go版本的依赖,按照cgo的问题,目前至少需要1.18及以上,否则运行ptz可能出现分割违例问题,到我总结这里1.18已经发了正式版本了。

4.4 结果展示

界面效果:

动态调试ptz:

动态调试缩放:

动态调试调焦:

5. 最后

webRTC使用起来几乎感觉不到延迟,但是受制于stun的udp打洞的稳定性,可能会出现卡顿掉线等情况,所以还牵扯到p2p的问题,需要注意这一点,当然,这是远程推流都绕不开的一点,也不算是独有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