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思想
以空间换时间,访问速度与填充因子有关
扩容hash表的时候每次都增大2倍,hash表大小始终为2的整数倍,有(hash mod 2^B) == (hash & (2^B-1)),方便于简化运算,避免取余操作
扩容前后的 hash mod 容量大小 是不等的,因此要重新计算每一项在hash表中的位置,扩容后需要将old pair重新hash到新的hash表上(就是一个evacuate的过程)。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,在每次insert、remove的时候会搬移1-2个pair。就是使用的是增量扩容
每个旧桶的键值对都会分流到2个不同的新桶中
为什么要使用增量扩容?
主要是缩短map容器的响应时间。如果不用增量扩容,当一个map存储很多元素后进行扩容,会阻塞很长时间无法响应请求。增量扩容的本质其实就是将总的扩容时间分摊到了每一次hash操作上
在搬数据的时候,并不会把旧的bucket从oldbucket中删除,只是加上了一个已删除的标记
扩容期间一部分数据在oldbucket中,一部分在bucket中,会对hash表的insert,remove,lookup操作的处理逻辑产生影响,如耗时更长等
只有当oldbucket中所有bucket移动到新表后,才会将oldbucket释放掉
扩容方式
如果grow的太频繁,空间的利用率就会很低,如果很久才grow,会形成很多的overflow buckets,查找速率会下降
map的填充因子是6.5
即当count / 2^B > 6.5时会触发一次grow.翻倍扩容
如果负载因子没有超标,但是使用的溢出桶较多,也会触发扩容。但是是等量扩容
原因是原桶中有太多的键值对被删除,等量扩容可以使得剩余的键值对排列更加紧凑,节省空间
这个6.5来源于作者的一个测试程序,取了一个相对适中的值
源码分析
源码里提到 X, Y part,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如果是扩容到原来的 2 倍,桶的数量是原来的 2 倍,前一半桶被称为 X part,后一半桶被称为 Y part。一个 bucket 中的 key 会分裂落到 2 个桶中。一个位于 X part,一个位于 Y part。所以在搬迁一个 cell 之前,需要知道这个 cell 中的 key 是落到哪个 Part。
其实很简单,重新计算 cell 中 key 的 hash,并向前“多看”一位,决定落入哪个 Part
设置 key 在原始 buckets 的 tophash 为 evacuatedX 或是 evacuatedY,表示已经搬迁到了新 map 的 x part 或是 y part。新 map 的 tophash 则正常取 key 哈希值的高 8 位。
对于增量扩容来说:某个 key 在搬迁前后 bucket 序号可能和原来相等,也可能是相比原来加上 2^B(原来的 B 值),取决于 hash 值 第 6 bit 位是 0 还是 1。
当搬迁碰到 math.NaN() 的 key 时,只通过 tophash 的最低位决定分配到 X part 还是 Y part(如果扩容后是原来 buckets 数量的 2 倍)。如果 tophash 的最低位是 0 ,分配到 X part;如果是 1 ,则分配到 Y part,已搬迁完的key的tophash值是一个状态值,表示key的搬迁去向